(四三)

  據說,「學佛之歷程中,有佛規之說法」。然則佛規如何

   ?又當怎樣守法?
   以吾意解之曰:凡不受相當佛規左右者流,必如無舵

   之舟,終而散於大海,至堪悲悼!故欲成一仙佛,當然

   須守佛規。佛規者,成佛之範圍也。苟超越此範圍而不

   用,則無仙佛之可言。然而佛規眾多,豈能當壇盡述?

   然以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曰:「思無邪」。禮三千一言以

   蔽之曰:「毋不敬」。固敬以服膺,擇善固守。在你等求

   道之初,所發之十愿,何嘗非佛規乎?蓋考佛規,原由

   濟佛手訂,其為點傳之規則,壇主之規則,道親之規則

   ,渡人之規則。種種節目,細無不至。在你等學佛之時

   ,凡有益於修悟之原則,皆為佛規,奚必指明數條耶?

   凡古聖之遺言,仙佛之指示,前人之教化,同道之規勸

   ,無非佛規,惟有心者得之。

 

  (四四)

   學聖神,據說是奇事。可是你們學聖神,祇是修理,未

   見學何奇術,這不落空嗎?

   偌大之人間,比如大海,此芸芸眾生中,猶如群舟。

群舟所望者,海面之平靖也。故世間人類,無不愛好和

平。果有奇異非常之現象,又如無稽之狂風,動搖舟子
   ,終必為害世間。故相安無事,福莫大焉。故漢之黃巾

,清末之拳教,非不奇異,惟以終出邪流,致一敗如泡

影。夫奇異何貴也!跂者不立,跨者不行,人間所需要

者,惟平常耳。平則無坎坷,常則不變。聖道者,人群

至高無上之生活原則。所示者,無非達人之道,聖賢之

  法。果能平庸而修,有恆不輟,終能仁至義盡。愚夫愚
  婦,可以察手天地,配乎神明,超乎生死,且有超玄拔

  祖,平實簡易中之新奇也。不倚奇故奇。
  

  (四五)

   修道有持齋之說,然則持齋興修道有何關係?
  持齋為學佛必經一個過程,這是早晚必經,不過時間

   問題罷了。然而持齋出自本心,原非強人為難。故吾道
  追人持齋之說。不持齋於修道時,多少有點關係:既

   妨礙仁德,復妨害天性。此在清口訓中,言之甚詳,惟

   容考之。示此停筆。辭

返天  哈哈退
    學道原非容易,修性畢竟艱難,孽海風浪覆渡船,無根

者豈能不膽寒?鎮定吧,準確趨向勿留連。為眾作標杆

,為眾作模範。道路坎坷與平坦,千縈萬迴豈一般?步

伐於平正,聖域在眼前。吾本
  三天主考  你之師兄  奉
旨令  降佛壇參
  再示箴言  
   

(四六)

據說人死如燈滅,氣為清風肉焉泥。然而爾等從事於修

道,於死後何益?
    這個問題,對修道有密切之關係,同時在此一題中,

包括了人之生來死去諸節。余按題解答如下:欲明人之

死後如何,先明人之生前如何,先賢已經言之矣,曰「
   三五凝結而為人」。何謂三五?第一無極之真;第二五

行之氣;第三父母精血。蓋父精母血,構成假合於母腹

中。此時間,無極之真亦賦人也,母呼亦呼,母吸亦吸
   。待至期滿墮塵,五行之氣,遂自口鼻而入,此三五成

人之由來也。至於人之死也,則三五復散。夫氣者受於

  天地,遂復還於天地。肉身者是父母之精血,土產五穀
  之喂養,故埋土中,倏即臭穢,繼則腐爛,變為糞土,

  此氣為清風肉為泥之由來電。至此尚有無極之真存在焉

  。無極之真,渺渺飄飄,而歸於幽冥。造物者,遂以其

  生前之所為,予以詳定未來,此輪迴之所由來也。故哲

  學有精神不死之說,耶教有靈魂不滅之論,儒家有性命

  還天之理,道家有谷神不死之云,佛家有輪迴變化之談
  。故哲學充實其偉大作為,儒家存養天命之性,耶教修

  凍其皎皓靈團,佛家修煉其金剛舍利,道家保守其金丹

  元神。故哲人死後精神不死,而為偉人;儒家死後,性
  命還天,而為聖人;佛家死後,性證涅槃,而為佛聖;

  耶致死後,靈魂不滅,而伴上帝。由此以觀,入之死後

  ,存在之理明矣。人之生前所為,於死後攸關亦明矣。
  至於汝等雖不完全盡力於死後之如何,但於生前亦應廣

  培德業,細煉性靈,即使死後,亦能免於輪迴,而逍遙

  快樂不可支矣。古人云:「人死有物化之憂,我獨無。」

  你回顧前代哲人聖人偉人佛神仙真之所為,不禁崇高之

  景仰,油然而生者矣。故俗人不明人之生前死後,及生

  來死去之理,妄言人死如燈滅,是甘為輪迴種也。

 

   (四七)

  你等常請道本視不見,聽無聲,搏不得,那是個空呀!

  為何又謂仙、佛、神、聖在莊嚴淨土,不亦自相矛盾

  嗎?
   青黃赤白之色,長短高下之形,粗細高低之聲,這斗

  做流動變化現象界。這些現象,完全係冥冥之生化。此

  冥冥視不見,聽無聲,即所謂常住不變本體界。本體為
  一切現象之本體,現象界為本體之漫影。故昭昭出於冥

  冥,聖有明文焉。先以人身作喻,有形有象之四肢百骸

  ,可以生前作用,死後作廢,此全係冥冥一靈之主宰。

  其本體雖然不聞不見不得,但即流可以溯源,印象可以

  明體。故由形色中以觀,知其必有形色之根存在焉。蓋

  天道雖然不得不見不聞,然而於萬物千形,可以考之。
  故洋洋乎如在其上下,如在左右。體物不遺,範圍天地

  而不過,支配人體而不窮,即所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

  。色本幻化,空本不滅。空者真空也,在修道者,其雖
  看不到聽不到仙佛之形聲,但是有他的顯化妙用,知其

  必有仙佛也。然而不見者,有肉限障之故也。故佛謂須

  菩提曰:「可以身相見如來否?」答曰:「不可以身相見

  如來。」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

  妄。在你等雖然不見不得自己佛性,只要存養得法,修

  煉有素,久而久之,必能靈合上天,貫滿天地,太虛為

  身。故未到其境,猶言虛幻。既至其境,乃知真空實相

  ,微微之心,可以放彌六合矣。故吾道言空,不落於空

  ;言相不執於相。此由體達用,即流返源之大道也。

 


  (四八)

  修道有持愿之說,持愿與修道有何關?又當怎樣持法? 
   一個人對於自己之朋友,必確實其真心,然後才肯拿

  出愿心來交他,或者給他財物,或者助他人力。非相信

  他,豈肯發愿助他?故愿者信之結晶也。修道亦然。蓋
  人道後,非有十分誠心,不肯發愿也。發愿為信心之結

  晶,故經有云:「佛力無邊誓愿學,佛道無上誓愿成,

  佛果高明誓愿証。」無愿不成佛也。故修道不具信心,

  即無愿心之可能。有信心矣,而不發愿,亦無証道之可

  能。試觀古聖先賢,所以為聖賢者,莫不由愿而咸。孔

  子曰:「吾願老者安之,少者懷之。」佛有四十八愿渡
  眾生,觀音七十二愿渡天下。故爾等於求道時,既已立

  下十條大愿,須誠心保守,努力改過,如有虛偽態度,

  逢時退縮,不遵佛聖之訓,輕瀆大道,屢犯道規等愿,
  受天譴雷誅。故此愿非實心實行,何能成道?甚至清口

  捨身等等,莫非愿也。愿者,成道之先決條件也。故人

  道而後考證,考託而後信,信而後愿,愿而後行,行而
  後證。愿者其修道之要端歟!

 

  (四九)

  又謂人有冥愆之說。然則冥愆何以招來?到底有否?當

  怎樣償法?
    說到冥愆,令任何修道者所畏懼。冥者無形也;愆者

  罪也。冥愆者,郎獲罪於冥其中也。在案等獲罪於人,

  人可訴諸法庭,以謀解決。壞人名譽,破人貞操,離人
  骨肉,謀人家財,誘人惡性,凡此等等,有不能訴諸法

  庭,或法庭予以曲判,而至沉寬難清,死而為厲,此冥

  愆之由來也。冥愆債主訴於造物者,待爾死後,造物者
  予以相當之刑罰,然後付諸輪迴,或為胎生卵生濕生化

  生。在此時期,冥冥中債主,或已降生,或在冥中,按

  爾所造罪愆,數倍討之。此人之所以在畢生中,或學道
  時期,債主予以掣肘。但此時期,怨緣相抵,債無虛貸

  。佛曾偈曰:「如有眾生持經修道受人欺侮謗毀,或種

  種橫逆遭遇者,是先世罪孽,今世應墜惡道。」故遭遇
  壞環境者,所以抵之也。在修道者即明白有冥愆也,當

  然設法抵償。抵償之法有二:消極的,應當持齋改過,

  守份防非;積極的,應當大培功德,以彌補之。當此末
  日,正積怨清理開頭,苟不守份守命,廣行功德,甚堪

  危急焉。
   

 

  (五十)

  以爾人倍道,到底修到那一天才算為止呢?
    在修道者以天命自負,以道為責任,二六時中,戒慎

  恐懼,以保天命之性,天命之命,精精勤勤,無時或息

  。故孔子十五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命
  ,六十耳順,七十從容中道。至八十呢,他早巳人士為

  安了。故聖人自有生以至於死,時時守道如命,故時修

  時進,有如長江之水,無時不流。不流之時,即乾槽之
  時。不修之時,即死亡之時。易曰:「日新之謂盛德。」

  蓋君子日新其德也,而無止境。修道為己任,不亦重乎?

  死而後已,不亦遠乎?辭

退
    二月十七日

  眼淚常如東逝水  流不盡  傷心腸如破又碎  傷不盡
  耗神常如火燃燭  耗不盡  慾火如逐醉臥壑  逐不盡
  貪求更如貓捕鼠  追不盡  生死常如無端圈  變不盡
  劫煞常如危聳嶺  險不盡  人生又如一幻劇  演不盡 
  道理深淵此江海  悟不盡  欠債眾多常在肩  償不盡
  盡  盡  盡  盡  盡  盡  末後一著皆了了
  了盡証天宸    了盡証天宸    吾本
 瘋儈道濟  奉

 命  降臨參叩
   續示題文  哈哈
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ktakhongkong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