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六)

古往今來,修道者何止萬萬,而成道者寥若晨星,何以

故?
     以吾解此題,原因有二。其一曰:「無緣得逢佛涅槃」

。蓋佛涅槃後,正法隱之極嚴。
命嚴,至道豈能輕洩?輕洩者,是為逆天之命,終必

遭譴。是以因此而受責譴之佛聖,亦不知凡幾,良可慨

也!正法既隱,小道出焉,遂分門別戶,各執一著。當

是時也,即有心學者,亦多種種造作,乃至白首無成,

望洋而返者眾矣,此修多成寡者一。二曰:「有緣得逢

佛出世」。天命所至,聖道昭彰,天委聖哲,普傅至法

。惟以天道難明,則修者見異而思遷,見難而思退,或

見淡而思厭,或受考而折志,或孽重而遭譴。余舉目一

望,若此者比比然也,道之不明,吾知之矣。智者過之

,愚者不及也,道之不行也,吾知之矣。賢者過之,不

肖者不及也,中庸其至矣乎?民鮮能久矣。余殷望大眾

賢契,互相指導,共力同心,始終如一的修悟,則將來

秋收道果,殊不負
降道苦衷也。
   

(三七)

 一般修者,多係先清口,吃齋唸佛,脫俗出家。像你

們既不唸佛,又不參禪,又不清口,又不脫俗,這樣

修法不太渺茫嗎?
     時運之不同,人事之各異,故一時一機,一現象,一

方式,豈能強同乎?作道作僧,脫俗唸誦,種種修持,

已成過往,而今道在庶民,儒童應運,此修道者皆知之
    也。儒家興,文理起,在世而超脫,即人以悟天,此君

子之道,造端乎夫婦,於行動坐臥言舉日常中,存養省

  察,以使其明德天性,返本還源,及其至也,亦能列於
  聖域,參天造化,與聖佛為伍矣。昔六祖云:「佛法在

  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猶如求兔角。」蓋在

  世而覺,又何必矯揉造作,標異鳴高者?然而道有三清
  五行,佛有三皈五戒,而儒何嘗沒有三綱五常之規乎?

  凡此數者,皆為修者規轍,豈能目為過份之規?若不得

  至道,即使你敲骨振髓,亦猶如軋沙以求油耳。


     

(三八)

入道既是善舉,卻為何還要供果錢,不也是藉道歛財嗎

 ?
「自行束修,吾未嘗無誨焉」,此仲尼之教人,取其

 點微之心耳。蓋以大道之傳,必有基本之佛壇道場。佛

 壇道場之維持,不能無賴於經濟,故願供果錢,一藉表

 自己之獻心,二藉建立佛場之設備。凡此種種,無非化

 人之用,在仙佛聖神代天揚至道,難道街有所謂藉道歛

 財之劣行乎?即辦道人等早已拋開四大,又豈敢沾此分

 毫,以獲罪於人天?此是有限者一望即知,無待余煩述

 也。

 (三九)

 有的說「性是純惡」;有的說「性是導善則善,導惡則

 惡」;又有說「性是純善」。到底那個對?
 以上三說法,各有所見,見各有得,難能一致,此所

 以見深見淺之區分。人未生前之性,是無沾一毫之氣象

 ,獨立不移,此孟子所謂之純善至性。及生時,口鼻氣

 充足,陰陽遂拘,此告子無善無不善之性。再者習而相

 遠,萬人萬殊之慾念,此苟子所謂性惡之性。性惡之說

 法,是見人小則男女飲食,昏沉浮躁,大則奸盜歹劣,

 惡氣炎炎。故其以此為人自然生性,告子因見教導,有

 時亦能暢導人心。近朱近墨,有赤有黑,決東決西,水

 遂流焉。孟子因見仁義禮智之心,有不待教化而存者,

 或待教化之後而愈明,故曰自然之性純善也。見難不救

 ,見善嫉,損人以利己,害眾以安身,死不悔惺,甘

 作地獄之鬼,澎湃洶湧,危殆猶如風浪,血心也。見難

 而施,施而望報,不報則繼之以怒,分別你我,強爭榮

 枯,是人心也。捨己成人,為公無私,心與天地同流,

 神與至道為配,浩然正氣,涉乎宇宙,此道心也。明此

 三者,則知你人受於天之性,性理元神,實因氣象而埋

 沒者矣。

 

   (四十)

   你們想想,你們日常所用的心,是那個呢?指定其中一

   個。
   說到這裹,須要按人來說,天固然給你一個善性良心

   ,作為你身之主人翁,但是有時候你的主人翁,下作主

   人,被家奴壓倒,主人翁只好躲在一邊發愧,這是都知

   道的。在下等人,他完全愚而詐,執而奸,談不到什麼

   善字,這是危殆不安的血心,他便是地府種子。在中等

   的人明善感利害關係,雖努力避惡就善,可是性迷太深

   ,一旦豈能盡棄其血心?雖有時候屬於純粹之道心,有

   時屬於純粹之人心,有時候理,有時候氣,有時候道,

   有時候過,此賢人之用心也。上等之人那談不到什麼不

   善,那用心行事,直達至善之門,不待於造作粉飾,故

   虞庭以十六心法教人曰:一人心惟危」。危者,不安也。

   不安之心,昏也浮也。「道心惟微」,微者,精微不易顯

   也。其不易顯之原因,皆因人心之危作祟也。故必須

   「惟精惟一」。惟精之心,理性良心。又曰:「允執厥中」

   。允執者,時刻之守;厥中者,持中也。中者何?不偏

   不倚之心,不偏不倚之理。惟有如此,方可由愚而賢,

   由賢而聖而神而天外。故使契來自問自心,如血心者,

   當力去之,以進於賢關。如人心者,當力盡之,以近於

   道心,而證聖域。神禽分途,聖域之殊,則在斯矣。辭
 吾退  哈哈  退   
      二月十六日
     人生一大葫蘆,內容圈圈套套,究竟裝些什麼?令仙

佛也莫名其妙。動搖動搖,有了有了,此係人生末後著

  。憑你眼力高,再搖再搖,已透澈了。擺脫枷鎖拋塵牢
    ,喜你樂陶陶,喜你樂陶陶。予   
  南屏老儈 奉
旨  降壇  參
  續批評言  哈哈
    
    

(四一)

  怎樣使你道心常住不退?
     道心常住不遲的問題,古今修者,會不知著書立說幾

多以解之。考千經萬典,所云者,無非斯一問題。余按

  題憶意,簡為一解。夫月本常明,而無或暗,然而有不
  明者,浮雲遮之也。道心原本常住,無所謂退,然而有

  退者,是妄心遮之也。故妄心去,道心自顯。然而去妄

  心,必識何謂妄心?妄心包括氣拘物誘兩種。凡人之妄
  心不退,其於閑處,或淨浮以傲躁,或默默以昏沉,或

  雜念之營營,或淫念之悶悶,及其動也,則固執也,驕

  傲也,貪瞋痴愛也,損人利己也,卑污齷齪也,羡艷愛
  憎也。種種無非妄心現象,故察人之自朝至夕,自夕至

  夢,自夢至惺,其用心思維,無非氣拘物誘之心,前念

  未消,後念又續,則一點靈明真宰,幾何不眠於雲天霧
  海。昔日有凡夫問於修者曰:「子初學道,面有菜色,

  今則有玉潤之色,何也?一余答曰:一吾生於蒹葭之中

  ,而入於夫子之門,夫子內致吾以克己,外敬吾以禮樂
  ,吾心甚樂之羡之。既而出門,則見王者羽麾之美,鐘

  鼓之樂侍從之眾,吾亦樂之羡之。夫二者交戰於心中,

  亦不勝其苦也,故面有菜色。嗣後吾浸潤夫子之道日久

  ,漸能不動浩然之靈,則見美色富貴如土塊耳。自吾立

  志修養,數十年來,養靈性,如保養赤子,如日用飲食

  ,須臾之間,未敢稍失吾性,稍忘吾心,是以今日面有

  玉瀾之色耳。」諸契觀以上所云,亦當內伏淫雜之念,

  外伏其愛惜羡艷之心。若能守道心,如同守命,則慎乎

  不睹不聞之境,小心於無隱無微之時,如此不懈,則道

  心必能常住而不退。況你人又得黃中之位,不能降心之

  時,則守之既而無相,既而無心,既而同於天道,靈合

  理天,道心似燭火之燃於身心內外矣。余所示者,望云

  者,無非斯一問題。余按題憶意,簡為一解。夫月本常

  明,而無或暗,然而有不明者,浮雲遮之也。道心原本

  常住,無所謂退,然而有退者,是妄心遮之也。故妄心

  去,道心自顯。然而去妄心,必識何謂妄心?妄心包括

  氣拘物誘兩種。凡人之妄心不退,其於閑處,或淨浮以

  傲躁,或默默以昏沉,或雜念之營營,或淫念之悶悶,

  及其動也,則固執也,驕傲也,貪瞋痴愛也,損人利己

  也,卑污齷齪也,羡艷愛憎也。種種無非妄心現象,故

  察人之自朝至夕,自夕至夢,自夢至惺,其用心思維,

  無非氣拘物誘之心,前念未消,後念又續,則一點靈明

  真宰,幾何不眠於雲天霧海。昔日有凡夫問於修者曰:

  「子初學道,面有菜色,今則有玉潤之色,何也?一余

  答曰:一吾生於蒹葭之中,而入於夫子之門,夫子內致

  吾以克己,外敬吾以禮樂,吾心甚樂之羡之。既而出門

  ,則見王者羽麾之美,鐘鼓之樂侍從之眾,吾亦樂之羡

  之。夫二者交戰於心中,亦不勝其苦也,故面有菜色。

  嗣後吾潤夫子之道日久,漸能不動浩然之靈,則見美色

  富貴如土塊耳。自吾立志修養,數十年來,養靈性,如

  保養赤子,如日用飲食,須臾之間,未敢稍失吾性,稍

  忘吾心,是以今日面有玉瀾之色耳。」諸契觀以上所云

  ,亦當內伏淫雜之念,外伏其愛惜羡艷之心。若能守道

  心,如同守命,則慎乎不睹不聞之境,小心於無隱無微

  之時,如此不懈,則道心必能常住而不退。況你人又得

  黃中之位,不能降心之時,則守之既而無相,既而無心

  ,既而同於天道,靈合理天,道心似燭火之燃於身心內

  外矣。余所示者,望眾察之。

 

  (四二)

  你修道時,只作些清靜、改過、養性、克己的工夫,就

  算完了嗎?
    養性克己,清靜守規,要之不過自全耳。蓋上章所言

  ,道心常住,還言明你人如何自修。夫欲明道心,有兩

  意。第一知道心所在而之;第二道心之體。愈用愈明
  ,愈擴愈大於修己外,宜由己推人,以擴充己之明德於

  天下鬼神。此所以大學之道,先明德再新民,使天下共

  止於至善耳。

 

 

boktakhongkong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